优秀与平庸之间
往往隔着的不是别人
「是自己」
文/村长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当主观意识受环境、知识、人群和经历所左右,思想就变得麻痹,傲慢在心理膨胀,不再谦虚。
这些年来经历过一些事、一些人,也经历过两次灭顶之灾,心境反而沉淀了不少,待人接物也就很随性。
当我决意要以家乡「善和村」创建一个农业品牌时,咨询过很多朋友(其实是做初步的市场调查),冷水扑面而来,活脱脱的一个落汤鸡。
后来我再研究善和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里头大有作为,在探索过程中,总结以往对我及「善和村」品牌给予否定的朋友们当时的心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副隐形的有色眼镜,就如开篇提的一样,只是自己不曾发觉,或没有意识到这副有色眼镜的存在。
心理学有一项科目叫沉锚效应,也叫锚定效应,锚定:具体为人们喜欢或习惯用自己的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对某人某事进行思想固化的判断。
也许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用一个真实案例来阐述什么是锚定。
迪士尼有一位员工,不满手绘动画片,向上司提议用电脑制作动画片,被上司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给辞退了。后来这位员工跳槽到皮克斯 Pixar(Apple创始人 乔布斯投资的公司),炮制《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等动画大片,再后来皮克斯被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而这位员工又回到迪士尼担任首席创意官等多个职务,他就是奥斯卡特别成就奖获得者:约翰· 拉塞特。
迪士尼的这位上司,在约翰· 拉塞特提议的时候,就给自己设了一个锚,这个锚是假设约翰· 拉塞特的提议不现实或不可能,所以当机立断做出一个错误的决策,而这个代价是74亿美元。
不可能、不现实、行不通、很难……
这些词汇都是自己设锚后的错觉,其中原因,是我们自己心理的主观意识在作祟,这种意识是受我们以往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或者个人经历而左右的,当我们再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不加思索的进行主观判断。
抑或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不敢轻易做出肯定的决策。
要知道人们对未知的事是有所畏惧,所以先入为主的观念警惕着、驱使着、并告诉着我们。
不可能、不现实、行不通、很难……
很多时候,这些不可能、不现实的种种,是背后的一双有色眼睛在麻痹我们的思想,只有卸下那副隐形的有色眼镜,才有可能获得新机。
当时给我泼冷水的一些朋友,有些投资过农业,且失败了,那我们就假设他们已经戴上眼镜,并设“锚”了。
有态度的新闻门户、中国领先的视频网站、全球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这些是某些企业通过自身的品牌包装给用户设了一个“锚”,当这个“锚”在用户心理成功植入后,我们的第一印象(沉锚效应)就会想到它们,在心理学角度称之为“设锚”。
再举一个例子。
当我们想买一台平板电脑,是不是第一时间联想到 iPad,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无限循环的锚定效应的世界里。
iPad 颠覆性的工业设计,从一开始就以平板电脑自居,地位不可撼动,也就从中扮演自己的领袖角色,所以,当我们提到平板电脑就会联想到 iPad,这亦是企业给用户设的“锚”,而我们就是沉锚的“受益者”。
那这些和隐形的有色眼镜有何关联?
我们非常清楚,有色眼镜是带有歧视的贬义词,这只是表面现象,普通人也能查觉的心理现象。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60、70后看到80、90后创业,第一印象就觉得不靠谱,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直到他们知道你的底细后,换脸如翻书一般,笑脸迎上就像换一个人似的。
锚定心理则很难发觉,即使已经表现出来了,未必能意识到这种行为,这种深度现象是高智商人群的游戏规则。
SO,少说话,多读书。
当你认真并仔细地看完这篇文章,其实你就会发现,我们已经或正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已经在给自己设锚,而且正在锚定中难以自拔。